文 | 刘韡昊(柏林让·莫内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9.07.31
2019年7月,现年63岁的法国人,巴黎律师公会职业律师出身的克里斯丁·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临危受命,将接替意大利人马里奥·德拉吉 (Mario Draghi),出任法兰克福巨大金融机器的新主人。
一场权力的交易
欧盟内部经过多日的磋商与谈判,最终由欧洲中央银行于7月25日宣布一则重磅消息,“拉加德女士在货币与银行领域的能力与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对任命拉加德女士为该行新行长一职没有任何反对”。幸运的是,这则消息并未导致市场波动。相反,拉加德任命的消息使贷款利率驶入历史新低。据法新社报道,“对于拉加德的任命,市场表现出奇良好,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此次拉加德击败之前最具希望且更具备专业能力的德意志联邦银行行长延斯·魏德曼(Jens Weidmann)登鼎欧洲央行。这个结局,首先可以说是欧洲各主要政府之间不断协商妥协的结果。法国人接任欧洲央行行长,而德国国防部长则接任欧盟主席。这个局面的形成,从政治力量平衡的角度,反映出德法两国在欧洲一体化层面上,继续协调合作的意愿;以及在欧洲事务层面上,远高于其它成员国的主导权。其次,她的任命也反映出欧盟内部对于当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时局的实用主义考量。
久经考验的金融“女神”
拉加德的任命,首先是欧洲各国领导层,特别是德国,对于她个人领导能力与风格的认可。拉加德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饱经金融危机考验的领导人。在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期间中,她是决策圈中的关键人物。多年来,她穿梭于各种经济金融外交场合,带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走出了危机。尽管如此,她与德国人之间愉快且紧密的合作经历,才是法国人获得柏林与法兰克福青睐的重要因素。在处理欧债危机过程中,拉加德与德国时任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通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希腊筹得了数十亿欧元的资金。同时,作为一位富有魅力的法国女性,拉加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任内不仅与德国时任财政部长的合作很愉快,也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合作非常有效率。因此,她给德国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前任德国财政部长眼中,拉加德作为世界金融界第一女神 (Grande Dame), 既警觉,又公正;既可靠,又富有魅力。她手腕完美灵活,在处理希腊债务危机期间,使后者除了选择与欧盟合作别无它法。尽管拉加德出身职业律师,平生从未发表过任何经济学论文,但她充分结合了能力与高雅,在一个男性主导的领域站稳了脚跟。
民间的声音
无论在政府间层面,还是民间,拉加德的任命均获得了广泛支持。据德国镜报民调显示,德国大众对于拉加德继任欧洲央行行长一事态度积极。大部分德国群众支持法国人拉加德接任欧洲央行行长一职。47%的受访人表示支持,仅有为数不多的受访者持负面态度。特别是德国绿党、社会民主党等政党团体非常认可拉加德的任命。不过,广泛的支持并不代表坊间没有任何保留与批评意见。法国存在部分反对声音,一部分意见认为拉加德作为律师出身的政客,没有获得过系统性的经济学训练,却接手了一个必须要与数字和科学打交道的重量级职位,之前其在金融银行等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仅能勉强算得上中规中矩,不具备作为职业银行家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部分意见则认为,她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任内并没有杰出的表现,而且她与里昂信贷丑闻事件之间曾有过的不光彩联系也令其履历存在污点。但事实上,她在出任萨尔科奇政府财政部长期间的这段丑闻已经得到妥善了结。此外还有部分担忧指出,拉加德可能会受到来自欧洲各主要大国大选周期所带来的政治压力。特别是法国2022年总统大选,马克龙可能会施加影响,尝试引导拉加德制定有利于马克龙连任的货币政策。不过,此次未能如愿执掌欧洲央行,且一直对低利率保持坚定怀疑的德国联邦银行总裁扬斯·魏德曼不会轻易允许拉加德领导的欧洲央行‘法国化’。当然,也有一些欧洲观察家指出,拉加德以一位女性身份扮演欧盟乃至世界金融界顶层决策人的角色,导致其遭受“妒忌”。
坊间存在质疑声音的同时,自然也存在支持。彭博社欧洲事务首席经济学家杰米·穆莱(Jamie Murray)认同拉加德的任命,“好的经济学者并不一定是最合适央行行长人选”,“欧洲央行行长职位需要拉加德所拥有的杰出管理能力”。她懂得如何“领导”,这是她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期间的优势,她将任务合理分配给了各个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不过,法国昂热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德·卡亚拉(David Cayla)认为拉加德的优势也可能是她的劣势,欧洲央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相同,她可能缺乏务实的态度、创造性与快速决策的能力。但是,欧洲央行执委会委员波诺 ·戈黑(Benoît Cœuré)则认为拉加德女士除了拥有领导和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长期经验以外,其出色的外交能力和对欧盟各机构的丰富认识,这些因素一起才使她成为欧洲央行行长一职的“不二人选”。
杰出的外交能力
外交的关键在于把握平衡。拉加德外交能力突出。无论是与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还是与特朗普的对手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拉加德均能开展外交。同时,她丰富的商界履历也使她与工商业界交好。她灵活且富有感染力,而这正是目前欧洲央行行长这个角色所需要的。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各国货币政策偏好截然不同。既存在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主张,也存在财政紧缩政策的呼吁。同时,欧洲极左社会运动与极右民粹主义抬头。例如,法国和德国左派认为欧洲一体化所带来金融财政领域的改革过于苛刻。而德国右派的另类选择党与自由民主党则不断呼吁警惕其任何可能挥霍德国纳税人储蓄的动作。此外,法国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的右翼国民联盟与意大利五星运动均在各自或协调行动,呼吁欧盟重新分裂,结束“布鲁塞尔的暴政”。因此,保持各方面力量关系的平衡变成了当前危急局势下关键。而一位懂得如何平衡不同利益关系的“危机管理者”,正是欧洲央行这部制定敏感政策的庞大“技术官僚机器”的首选。
危机管理领域的职业“经理人”
法国人拉加德,可以算得上是处理危机的“职业经理人”。她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内展现出了处理各方面不同利益关系的高超手腕。在当前局面下,管理这台位于法兰克福、充满众多经济学专家的“金融机器”,非专业出身的拉加德女士可以说是最佳人选。当下的欧元区在经济表面稳定之下,实则危机四伏,非经济政策领域的挑战早已涌现,意大利的民粹主义者正在威胁切断与欧洲的债务联系。同时,传统经济学已经失效。特别是自欧债危机以来的近十年,欧元区金融市场危机和风险与日俱增。多年来宽松的货币政策理论上应该导致比当前更高的物价,然而,基础货币的成倍增长却没有在“西方世界”带来相对应的物价高涨。对这些现象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全球化加上经济数字化所带来的效应,结果就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物价和工资却没有增加”。另外,对于德国而言,为了保证南方各成员国拥有充足的流动性并防止他们破产,利率在不断走低。而这对于德国广大存款者而言,意味着存款越多损失越大。欧洲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正是过去的高存款率,才维持了高购买力。这一切反映出全球化和欧洲经济一体化所带来负面社会效应正在欧洲社会慢慢发酵。
一场骑士般的冒险:任务与挑战
当前,在世界经济高度相互关联与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形下,欧洲央行行长一职对于拉加德来说,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特别是近几周来对于欧元区通胀的过低预期体现了市场对于欧洲央行的效率和话语逐渐失去信心。因此,拉加德就任欧洲央行行长之后的首要任务便是“修复市场对于欧洲央行的信任”,同时还要实现欧洲央行的既定目标,即维持欧元区的物价稳定,将通胀率维持在0-2%区间内。这可能促使拉加德就任后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甚至对欧洲央行所采用的传统方法进行改革。“在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任内,拉加德倾向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拉加德就任后,可能会继续其前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水平。但如果欧元区连续三年的滞胀得不到扭转,那么届时欧洲央行也可能会在必要时重新回购股票。其次,新任行长必须分阶段扭转目前的实际负利率。这要求她在必须毫不含糊地完成欧洲央行“稳定物价”这个基本目标的同时,却又要“保持并推动支付系统的良好运行”。而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又几乎是另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涉及货币政策的平衡性,但欧元区有着与生俱来的先天缺陷:仅建立了货币联盟,却没有建立财政联盟。而欲达成这样的多重目标,一个中央银行行长必须拥有足够的政策灵活度与可操作空间。可惜,历任欧洲央行行长均未曾有过如此大的实际操作空间,即便拉加德想拥有,她也不可能拥有。在这样的局面下,想扭转当前欧元区的实际负利率,更像是一场骑士英雄般的冒险。
当前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在内的世界主要央行均面对经济通胀疲软的现象。另外,美联储近期释出了可能降低利率的讯号。大西洋两岸货币政策同时趋向宽松的态势,也促使欧洲各主权债券利率集体软化。这样的现象与上世纪70年代大于10%的超高通胀率形成强烈反差,当时世界主要央行在面对严峻经济问题时,也必须进行“体制变革”。1979年,临危受命的保罗·沃尔克,即时任美联储主席,也曾连续几个月受到美联储的质疑。同样的问题,现在也触及欧洲。目前是世界各国央行制定政策的关键阶段,面对此变局,需要拉加德以大智慧来迎接挑战。不过,临危受命的拉加德却是一位敢于打破常规采用新手段的领导人。尽管在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任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秩序改革和维持紧缩政策等方面受到了批评,但她也推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其他非传统研究领域拓展。她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打开了新的研究课题,经济一体化、男女平等、贫困保护、环境生态。在这些领域,此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无太多建树。此外,货币政策宽松化、发行欧盟共同债券,这些在德国饱受争议的议题,也将会是拉加德任职后所要推动的艰巨任务。
打破多个第一
拉加德接任欧洲央行行长,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位女性行长;第一位未曾担任过任何央行行长职位的,第一位非经济学家行长。然而这并非拉加德在其个人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打破“天花板”。1981年,拉加德自巴黎第十大学获得英文与商法双硕士之后,加入美国律师行贝克·麦坚时(Baker & McKenzie)巴黎办公室,由此开启了长达25年的职业律师生涯。1995年,成为该跨国律师行设在美国芝加哥的全球执委会成员。1999年,她以第一位非美国籍和第一位女性的双重身份,成为该执委会主席。在其领导的几年间,贝克·麦坚时的商务业绩成倍增长。2004-2005年间,又成为该行全球战略委员会主席。1995-2002年的同一期间, 拉加德兼任美国华盛顿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成员,并与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一起作为美国-欧盟-波兰行动委员会的联执主席。期间,她特别受命监理美国-波兰国防工业工作小组和与波兰汇率自由化有关的工作。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拉加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3年后,成为欧洲大西洋共同体扩大化委员会成员。2005年,又成为国际银行保险机构荷兰国际集团ING监察理事会成员。自2005年起,拉加德回到法国,开始了其职业政客生涯,历任历届政府的对外商务部、农业与渔业部、工业-金融-经济部等部长。2011年起,接替丑闻缠身的卡恩,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纵观拉加德的履历,不难发现她处在多个重要国际关系的关键交汇点。首先是跨大西洋关系,其次是法德关系。作为法国人,拉加德精通英语,在欧洲与美国先后工作,不但与美国商界往来密切,而且与美国政界保持紧密联系,并在美国参与过重大国际事件的策划过程。之后,她重新回到法国步入仕途。随后的多年里,她在法国经济、金融政策领域丰富自己的履历。最终,加上她与美国政商两界的密切联系,使她得以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在此后的任内,她又与德国政界和金融界通力合作,共同挺过了欧洲债务危机。拉加德只身一人占据了跨大西洋关系与法德关系的十字路口。也由此可见,她临危受命继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巧合” -- 既是民主与选举给出的答案,又是经过缜密磋商和平衡多方面关系之后的结果。这场政治安排,反映了欧盟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局势的思考。特朗普的出现与中美两大国贸易战加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后华盛顿共识时代,新自由主义正面临“存在性”危机的时刻,拉加德出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一职,既可以说是欧洲旧大陆对于西方“自由主义”秩序的坚持,也可以说是对于“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反思。处于国际格局的大转变之下,面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两个层面的双重不确定因素,国际间金融领域协调合作的重要性压倒了旧技术官僚过时的专业知识。可以预见,今后的欧洲中央银行将会成为国际金融舞台多边关系层次上一个更活跃的角色。目前讨论拉加德行长的表现还为时尚早,将来讨论的重点也不应该是她个人角色本身,而是未来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所以无论拉加德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作为一个非传统经济学出身的法务专家,能否在这个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找到行之有效的新金融治理模式才是检验她是否称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