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变动
成朝庭(DCF研究所创始人)
2020.06.19
引言
不少人将英国脱欧视为小家子气的小国寡民行为,从而嗤之以鼻。实际上,这完全是低估了这个曾经作为“日不落帝国”称雄世界一百多年的国家的深邃智慧和宏大视野。
英国人麦金德是陆权论的鼻祖和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伦敦政经学院创办者之一),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一战、二战和冷战,包括北约和华约的创立。直到今天,麦氏的思想仍然闪耀光芒,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很难说不深受其影响。 在二战盟国三巨头中,丘吉尔非常反共,而罗斯福其实左倾,对斯大林相当友好,丘吉尔难以阻止罗斯福亲苏。但在罗斯福死后,丘吉尔凭借其巨大威望充当了反苏反共急先锋。著名的“铁幕演说”,宣告冷战大幕开启,就是丘吉尔于1946年3月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的。丘吉尔无疑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冷战推手之一。此外,英国也对北约的创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冷战最终以苏联解体、西方全胜为结局,这印证了丘吉尔等英国政治家的战略远见。
由此可见,英国的战略智慧和国际号召力不容小觑,它绝不甘心做一个孤悬海外的蕞尔小邦,该国在地缘战略上的最新宏图是组建民主十国(D10)来抗衡中国,即原G7成员国(美英德法日意加)再加上印度、韩国和澳大利亚三个民主国家。
最近爆发的中印边境冲突,至少从印度的动机上来看,发生一次有限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甚至有上升之势。如果印度决意参战,就必须考虑到它的总体实力逊于中国,因此很有可能终结其长期以来奉行的“不结盟”传统,投入美国怀抱,加入美国遏华的“印太战略”以及“民主十国”,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将因而急剧恶化。
世界三大地缘政治战略
欧亚大陆是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世界心脏地带,而印太(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则是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逐鹿欧亚和印太,对任何有世界抱负的强国都是巨大的诱惑。环顾当世,有三大战略正为此展开龙争虎斗:
1. “欧洲-大西洋”体系
主导者是美国和欧盟,即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他们在打赢冷战后开始践行其世界战略,即大力推动北约和欧盟东扩,企图让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之光照耀欧亚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为此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颜色革命”。在北约盟国的支持下,美国还耗费巨资打了三场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法德没有参与)。实际上,“欧洲-大西洋”体系的东扩已经取得巨大进展,收编了原华约集团的大多数成员国,北约兵锋直抵俄罗斯边界,而富饶的乌克兰(与俄罗斯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则成为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争夺焦点。然而,在2014年乌克兰内乱中,普京悍然夺取了克里米亚,强势地向西方展示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底线。西方知难而退,“欧洲-大西洋”体系的东扩势头暂时被遏止。但是,以当世最强实力为支撑、以推广“普世价值”为己任的欧美国家永远不会放弃对欧亚大陆的渴望。
2. 中国的“一带一路”
为应对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和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同时避免与美日在海上展开正面对决,中国运用太极式手法推出了向欧亚大陆西进的“一带一路”。就地缘政治意义而言,“一带一路”是一个涵盖欧亚大陆和印太地区的宏大战略,一经问世,就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对外战略。
3. “印太战略”
面对“一带一路”的浩大声势和迅猛进展,美日等国极为忧虑。为此,由日本提出、得到澳大利亚和印度支持、最终被美国接纳的“印太战略”应运而生。该战略在地理范围上与“一带一路”有相当大的重合,涵盖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广大区域,其核心成员主要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四个传统海洋强国。
以下是三大主要战略的示意图:
俄罗斯总统普京主推的“欧亚经济联盟”,也许可以被视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次级大战略。对于苏联解体,普京痛心疾首,多次说这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他的梦想是要恢复苏联帝国的疆域。2000年,普京竞选俄罗斯总统时曾夸下海口,“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然而,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世人看到俄罗斯从一个不可一世的世界强国沦落为一个不过是“手握原子弹的沙特阿拉伯”,它显然无力支撑普京“大帝”重拾帝国荣光的地缘政治野心。于是,普京退而求其次,希望拉住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几个亲俄小伙伴,先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再徐图发展。鉴于俄国实力衰微,“欧亚经济联盟”短期之内很难有大作为,因而无力与“欧洲-大西洋”体系、“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这样的世界级大战略并驾齐驱。
一带一路 vs. 印太战略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横空出世以来,近七年时间过去了,该战略已经逐渐摆脱项目驱动式的运作,变得日益机构化、制度化。中国牵头建立了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强大的融资机构,两年一次的“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作为一个高层次的沟通平台,也走上例行运作的正轨。按照北京官方的说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提出的、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些雄心勃勃的大手笔动作和高调昂扬的宣传,让外界、尤其是当今世界霸主美国疑虑重重。美国指责中国是企图改变现有世界秩序并确立在欧亚非支配地位的“修正主义”强国。尽管北京一再否认“一带一路”包藏地缘政治野心,但美国、西方和日印等国的感知却大相径庭,他们认为“一带一路”绝非单纯的经济合作倡议,而是北京实现地缘战略雄心的经济工具。实际上,美欧对“一带一路”的反对和非议,并非仅仅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欧亚大陆有自己的地缘政治解决方案,那就是“欧洲-大西洋”体系的东扩,企图囊括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部疆域。这个雄心勃勃的解决方案,正好与“一带一路”迎头相撞。
北京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大进展不容否认,2019年高峰论坛呈现“万邦来朝”的盛况,就是明证。但是,这也反过来也刺激美日澳印四国加速实施“印太战略”。如今,“一带一路”已经先行一步,逐渐上升为机制化运作。如果“印太战略”也相应地机制化,美中两大阵营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甚至军事层面的全方位对立局面很可能将正式形成,如同第一次冷战时期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和苏联牵头成立经互会。由日本首倡、得到澳大利亚和印度支持、最终被美国采纳的“印太战略”,其地缘政治目标剑指中国,各方对此心知肚明。但是,鉴于数年前中国在意识形态和军事上尚未发动前苏联那样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使得美日澳印联盟没有借口正式形成。尤其是印度,该国并非美国传统盟国,虽然一直以来对其强大的北方邻国深具戒心,但又有着悠久的“不结盟”传统,担心霸权大国美国会伤害其珍惜的主权。然而,“一带一路”项目运作的高歌猛进(比如印度极度关切的“中巴经济走廊”)和机制化,客观上正在加速促成美日澳印合流,形成对付中国的统一战线。
北京对“一带一路”的升级深化并试图扩大朋友圈(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联盟体系)的努力,很可能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刺激美日澳印也将“印太战略”机制化,一个令北京日夜担心的“亚洲北约”也许正呼之欲出。这绝不是北京期望看到的局面,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梦魇。前有美国在2018年底发动的打击华为行动,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在观望,但澳日印却坚定追随美国;后有2019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虽然大多数国家不能抵抗资金诱惑,前来捧场,但美日澳印却集体缺席。这些事件,都昭示着中国试图构建的“一带一路”阵营(欧亚大陆)和美日澳印阵营(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两大集团对立局面正在孕育成型。
从地缘政治意义上来看,“一带一路”是中国试图扩大在欧亚大陆影响力并谋求主导地位的一种努力,属于传统的陆权范畴。而俄国这一传统陆权大国的附和,也强化了“一带一路”是一个陆权国家联合体的色彩。“印太战略”的四个核心国家(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都是传统的海洋大国,美国更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一带一路”战略与”印太“战略之间的对抗,是历史上一再发生的陆权强国和海权强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经典再现,也是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巅峰对决,胜者毫无疑问将主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命运。
其实,发生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冷战,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也是陆权大国(苏联)vs. 海权大国(美国)的一场争霸战。不过在二十一世纪,这一次陆权大国的主角换成了中国,而俄国由于实力衰微,不配扮演主角。当然,配角也可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第一次冷战时期,中国就是那个配角。但在与苏联闹翻以后,其令人生畏的军力让北京寝食难安,于是毛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北京联美抗苏,是对苏联的战略重击,苏联帝国棺材上的钉子,中国钉上了很大的一颗。把“苏联解体”称为“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普京,对此不可能不刻骨铭心。而发生在冷战之前、二十世纪初的英德争霸,其实也是一场海权和陆权的对抗。再之前(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发生在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争夺中亚的“大博弈”(Great Game),也是一场典型的海陆大国地缘政治争霸战。
“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美中两国国力消涨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也是两国谋求国祚长久的战略努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在中东和中亚连续陷入三场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耗资巨大(据前总统卡特说有3万亿美元之巨)。而同时期的中国,邓小平发出了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又经历了江胡时期的“闷声发大财”和“科学发展”,国力急剧上升。由此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和警惕,奥巴马时期就启动了战略调整,将战略重心由中东和中亚向亚太地区转移。这就是所谓的“亚太再平衡”,转而对中国进行战略性围堵和遏制。再加上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由此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而北京为了避免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与美日正面对决,于是运用太极似的手法,反而掉头向西,凭借急剧膨胀的经济实力,展开了对欧亚大陆主导地位的冲击。某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其实就是在应用毛提出的“敌进我退”游击战原则,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即避免直接冲突,尤其是军事对抗。中国人奉为至宝的孙子兵法,最引人注目的原则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而西方的兵圣克劳塞维茨则断言,“战争就是要将暴力推向极致”,西方人的对抗,就是基于实力的硬碰硬较量。
欧亚大陆被地缘政治学称之为“心脏地带”,其地位大概相当于世界的“中原”,中国的战略家们当然对“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古训异常熟悉,他们当然也想逐鹿“世界之中原”。台湾战略学者林中斌将“一带一路”战略解读为是北京谋求“不战而主欧亚非”,即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大规模基建为手段、通过经济扩张和文化输出而确立领袖地位。林的论述,的确是精辟洞见,充分反映了台湾学者既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和复杂国情,又不受意识形态条条框框束缚的独特优势。
然而,经略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大动作,却犯了凭借海权而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帝国大忌,即绝对不允许欧亚大陆上出现可以整合各国进而挑战美国霸权的强国。尽管欧亚大陆加在一起的力量,要远远超过美国,但因为四分五裂,才使得远离欧亚大陆的美国成为具有支配地位的世界霸权,至少是欧亚大陆的仲裁者。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师承于同样凭借海上霸权而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英国历来是玩弄“分而治之”战略的高手,目的是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防止欧陆出现任何能够挑战英国霸权的强国。拿破仑和希特勒企图统一欧洲大陆的努力,都受到大英帝国的全力抵制而功败垂成。在欧洲大陆政治家中,只有雄才大略、深谙列强心理而又严守扩张边界的俾斯麦,凭借无比高明的外交、战略和军事运作,才免于列强干涉而建统一德意志之不世奇功。
“一带一路”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强调开放共赢,这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弱点。由于中国并不打算推广普世价值观,软实力打了折扣。沿线各国大多是冲着中国的钱袋子来捧场,一旦中国的财政支持弱化或枯竭,这一热闹的宴会很可能一哄而散。而美日澳印的“印太”战略联盟,号称基于共同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基础确实比基于利益关系的“酒肉朋友”要更牢固。但是,“印太战略”更多是一个传统安全联盟,在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因而对印太地区国家的吸引力也打了折扣。而“一带一路”则是一个发展联盟,中国的巨额资金,无疑对沿线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诱惑力,但问题是,这个庞大的摊子,是否会日益成为“帝国负担”而耗尽中国国力?
尽管中国军力仍然远逊巅峰时期的苏联,但其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确实在当年的苏联之上,从而被美国视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挑战者。考虑到今日大国竞争,军事对抗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经济和科技才是主战场,因此,“一带一路”与“印太战略”之间的对抗,决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自从500年前大航海时代开始以来,历史上陆权对海权的挑战,总是以惨败告终。这一次,历史会轮到中国人出场,沿着当年蒙古人的足迹,以天之骄子的面目横空出世、纵横欧亚并改写历史吗?
民主十国
2020年5月29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首相Boris Johnson提议,基于七国集团(G7,包括美英法德日意加七国),再加上印太地区的韩国、澳大利和和印度三国,组建D10(民主十国)俱乐部来提供针对中国华为的5G替代方案。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英国政府发言人已经确认这一消息,并正在与美国等盟友磋商。对于英国这一提议,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欢迎,有理由相信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也将乐观其成,因为这有利于各国摆脱对华为这一家中国公司的“依赖”。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精明的想法,时机非常恰当。因为对于华为参与5G建设的争议,在西方各国已经沸沸扬扬好几年,此时出手,公众不会感到突然,而中国方面也有心理准备。而且,科技问题也没有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安全防务问题那样敏感。
英国人的“民主十国”倡议,绝非随意拼凑,而是非常有创造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纽带巧妙地整合了地缘政治上的“欧洲-大西洋”体系和“印太战略”,从而对中国构成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双重包围,可谓天衣无缝。即便“一带一路”在欧亚大陆上左冲右突,也很可能被这个新兴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集团牢牢钳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天才的战略设想,其出色程度甚至可能超过了击败苏联的北约。而北约尽管是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军事政治集团,但英国对其创立厥功至伟,充分体现了英国老练的战略智慧和高超的结盟技巧。
2020年6月16日,英国智库Henry Jackson学会的James Rogers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网站发表文章,大力鼓吹建立D10的必要性,认为现在是时候组建D10来替代G7了,后者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地缘政治合理性。他的理由是,G7集中在“欧洲-大西洋”地区(日本除外),而印太地区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和地缘政治的主要竞技场,因此有必要扩充G7来涵盖印太地区。
Rogers认为,D10的提议将会对印太地区的三个民主国家(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他们由此有机会加入世界上的领导性民主国家行列,共同决定世界事务;而原来G7的欧洲成员(如德国和意大利)也将乐观其成,因为D10将使得他们拥有对至关重要的印太地区事务发挥影响力的手段。
最近德国重量级智库SWP(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也发表了一篇关于印太地区的研究报告,认为德国和欧盟层面必须尽快形成明确的“印太战略”(目前仅法国有),苦于没有切入点。但现在英国的D10提议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2019年12月3日举行的北约成立70周年峰会上,北约首次表明要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这意味着北约的战略目标要从专注防俄扩大为防俄遏中,超越“欧洲-大西洋”防务,进而染指印太地区。“民主十国”的倡议无疑也给北约的战略转变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北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剑锋所指,将给中国造成巨大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压力。
也有人认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正在回到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世界,现实主义越来越占上风,用意识形态划线来组建联盟已经无人买账。至少特朗普是一个利益至上的美国总统,他对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嗤之以鼻。然而,对于欧美各国而言,国际关系很大程度仍然是“以价值观之名,行现实主义之实”,占据道义制高点仍然很重要,毕竟赤裸裸的现实主义还是需要价值观这块遮羞布的,颇有些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外儒内法”。
中印冲突
中印边境冲突,从双方动机上来看,发生一次有限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甚至在急剧上升。
印度总理莫迪被称为印度邓小平,他想推动印度版的“改革开放”。莫迪面临的形势和邓小平在1978年的情况类似。外交上,邓想进入西方体系,融入世界经济,那么就要给美国交投名状,所以对苏联的盟友越南打一场有限战争就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内政上,邓小平要冲破毛“一大二公”和华国峰“两个凡是”的束缚,面临的阻力很大,所以必须集权。而一场可控的有限战争,无疑是集权的最好手段。所以,在内外动机的驱使下,1979年爆发了对越战争。从实际结果来看,虽然在纯军事意义上这场战争打得很难看,中方死伤严重(两周内战死五万人),但邓的内外战略目标均得以完美实现。
而今天印度也想获得美国的大量投资,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世界工厂”,甚至取代中国的地位,那么,美国的大力支持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想获得美国的实质支持,成为美国遏华的坚强盟友,莫迪也必须奉上投名状,而一场有限的对华战争就是给白宫的最好投名状。对内而言,莫迪是一个靠鼓动民族主义情绪而获得执政合法性的强硬派,对华有限战争,只要不输得太难看,对莫迪的继续执政并实现其“印度梦”是有利的。从军事角度分析,自1962年惨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来,印军已卧薪尝胆近六十年,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原山地部队。虽然中方军力整体占优,但对于局部高原作战,也许印度认为自己有胜算,因此,莫迪铤而走险发动有限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结论与展望
在中印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印度加入“印太战略”进而投靠“民主十国”的驱动力将越来越强。澳大利亚向来是在亚太地区抵制中国扩张影响力的急先锋,对加入“民主十国”自然是求之不得。而日本本来就是G7成员国,且一直不能接受中国崛起成为亚洲领袖的现实,因而必然对“民主十国”乐观其成。韩国由于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所以会比较纠结。但是韩国并无独立主权,实质上还是美国的仆从国,很难不屈服于美国意志。
一旦“民主十国”组建成功,那么对中国东南西三面铁壁合围之势就呼之欲出,唯一的缺口是北方的俄国。但是特朗普显然在极力拉拢俄国重返G7,他明确表示希望邀请俄国参加今年晚些时候的G7峰会,只是由于美国内传统反俄势力和欧洲盟国的强烈反对才暂时作罢。因此,如何防止俄罗斯不被西方策反,将是北京的头等大事。然而,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作为不可预测的变量,领导人的意愿并不重要,国家的实力才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与基辛格齐名的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这样评价苏联解体后的俄国,“对美国来说,俄国太虚弱了,不配成为美国的伙伴;但如果只是作为美国的病人,俄国又太强壮了。” 而对于中国而言,俄国作为邻居,其实力显然太强了;作为对抗“民主十国”的伙伴,俄国又太不可靠了。只有一个更加虚弱的俄国,才符合中国的利益,才能成为可靠的伙伴,“一带一路”才具备在欧亚大陆接管前苏联地缘政治遗产的可能性。在苏联鼎盛时期,由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样针对世界心脏地带的宏大战略是无法想象的。
总而言之,三大战略(欧洲-大西洋体系、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的龙争虎斗,正在促成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范式转换。而英国人的“民主十国”倡议,有可能打通“欧洲-大西洋”体系和“印太战略”,从而给“一带一路”构成巨大挑战,值得北京的战略家们高度重视。
参考材料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downing-street-plans-new-5g-club-of-democracies-bfnd5wj57
https://www.aspistrategist.org.au/time-for-the-d10-to-replace-the-g7/
https://www.swp-berlin.org/publikation/vom-asien-pazifik-zum-indo-pazifik/
2019.11.21
自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曾短暂进入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即日裔美国学者福山所称的“历史的终结”。但是,由于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和中国的快速崛起,这个单极格局正在瓦解,世界力量正在重新集结,一个新的群雄逐鹿时代正在来临,主要玩家是美欧俄中,可能还要加上日本和印度。而这些强权又大致可以划分为陆权力量和海权力量:美国、英国和日本都是典型的海权力量;印度因居于南亚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相对隔绝且三面环海,因此可基本划入海权力量;欧俄中则均是传统的陆权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退欧虽是全民公投结果,但从地缘政治视角看,英国与欧洲大陆分道扬镳,回归传统的美英海权阵营,却符合历史上一再上演的陆海博弈逻辑。目前来看,世界有可能再现经典的陆海对决,即欧俄中(欧亚大陆)vs. 美英日印(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大陆与美国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欧盟国家内部还存在强大的亲美力量,尤其是在价值观上,欧洲与美国仍然是同一阵营。但是,民粹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的所作所为清楚地显示,美欧之间的裂痕在加深。特朗普有意无意地宣称北约已经“过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发出了北约已经“脑死亡”的惊人论断,德法组建欧洲军从而逐渐脱离美国羽翼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世事纷乱如麻,但目光如炬的战略家却能够洞若观火:已经到来的中美对抗(一带一路 vs. 印太战略)正在重现地缘政治学家心爱的陆海博弈。英国和日本作为欧亚大陆西东两端的海洋强国,一定会投入海权霸主美国的怀抱,延续其在地缘政治上制衡大陆的悠久传统。而欧洲尽管不太可能加入与其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中(俄)阵营,但很可能也不情愿如英日两国一样跟随美国起舞,而是会在两大阵营之间待价而沽。当然,欧洲内部的强大亲美力量也不会无所作为,将竭力维持与美国的紧密关系。历史是合力的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